close


「I can live without you, but I just don’t want to. 」
今晚在HBO看了一部都會愛情電影「Rumor Has It」,
由Jeniffer Aniston所主演,台灣譯為「當真愛遇上八卦」。
這是其中我很喜歡的一句台詞。


上週末為了幫Craig找余秋雨老師所著的「文化苦旅」,
將之前整理收納在被我床舖掩蓋的壁櫃裡那一大個整理箱拖了出來,
找到了高一時買的「文化苦旅」,也把高中時期曾經執迷過的那些書籍再一一拿出來,放在我的書架上。
從高中畢業已經有七年的時間了,校方開給高一新生的讀物依舊是「文化苦旅」,
十年前的聖功女中是如此,十年後的高雄中學也是如此。
我曾經愛讀的那些故事呢?再見裡頭的主角們,是否還會有著當初一樣的困惑與悸動?


昨天,跟生活了一年半的斗六說再見,
夜貓子習性未改的我在回到東港的第一個夜晚,溫習了以前很愛的「麵包樹」系列,張小嫻的作品。
然後,在過了這麼多年的這個夜晚,我依舊被程韻和林方文撼動了。
我曾經也似年輕時的程韻,或許不若她對愛情那麼的完美主義,
但某些愛人時的細緻度、對愛情的堅持與原則卻是很像的,而現在的我呢?


於是,我腦子裡一片混沌,又開始思考那些已經很久不再去想的問題,
那些關於情呀愛呀的東西。依舊沒有答案。


今晚,在看完這部電影後,我似乎可以抓住一些感覺,儘管是很模糊的,
但我的確被電影所要傳達的東西給感動了,眼淚又撲簌簌地掉。


我曾經是程韻,對富才氣卻又寂寞的男人(或者更該說是男孩)最最沒有抵抗力。
我喜歡照顧那些需要溫暖、擁抱孤單的人,喜歡愛人甚於被愛來得多。
如同花生星球的人物裡我最愛的亦是萊納斯,沒有安全感、時時抱著毛毯、說話簡短卻很有哲理的萊納斯。
林方文就是萊納斯,他無法丟棄的毛毯是對自由的依賴,他的病症則是無法只愛一個人。
年輕的時候,我們總可以毫無畏懼地選擇較艱難的那條路走,愛得如此理直氣壯;
年紀稍長後,便開始懂得分辨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情人、什麼樣的人則合適廝守一生。
也開始害怕所謂的蹉跎青春,心裡想著,倘若可以預知未來的結婚對象該有多好?
若不是現在牽著手的這個男人,那就早點分開吧,對彼此都好,才不會耽誤彼此、浪費了時間。


這其實是多可怕的想法呀!?
我們變得再也不肯大膽地、無私無求地去愛,我們害怕現在的付出會不會轉眼一瞬便是枉然?
對愛情的佔有慾讓我們只願當情人心裡最特別的那位,我們要他再不能望別的人、想著別的人,
若這段感情無法伴隨著真誠的允諾,便開始思考分離的可能性。
愛不愛一個人,在現實的考量下就變成二分法。愛情於是不再純粹。


愛情,可以簡單如是非題,在一起或不在一起。
也可以複雜到自有人類的存在開始,仍未有最聰明的戀愛方法,
睿智如天才、偉大如領導者,都曾經有過愛情煩惱。


以前,我們習於愛人,於是也承受著被背叛的苦楚。
背叛,是有很多形式的,
和愛侶之外的人親吻做愛是背叛。
心裡暗暗掛念著另一個人是背叛。
在某次做愛後突然覺得身旁的他或她很陌生,也是背叛。
或許,愛自己比愛情人多,也算是背叛吧。因為那讓我們自私。
自私的愛總是不純粹的。
年輕的我們信仰著愛情小說裡的愛情,於是也執迷著越是艱難、越精誠所至的愛情越能開出芳香的花朵,
總是愛著不願意承諾的男人,或是明知不是好伴侶的男人,
一邊催眠著自己,這樣的愛情若是有了結果,一定會是最燦爛美好的。
但最後我們學到的是,在不適合的土壤裡種植愛情,只可能看見頹敗萎縻。
我們在不停的背叛與被背叛中尋找愛的真諦,在一次次的別離中品嘗傷口的苦澀,然後漸漸地麻木。
純真與想望於是被世故取代。


儘管變得世故,但有時還是難免渴望著刺激、渴望著不同。
越是幸福、越是平淡穩定,反而對這樣的選擇感到質疑。
當我們隨著年紀的增長,必須開始做一些攸關人生的大決定時,不免開始慌張。
我們認定的那個他,會不會根本不適合?這樣的愛情,是否太平淡了?
我有多久沒被對方感動了?我們之間,到底是愛情還是親情?
於是心裡也不禁偷偷期盼著不一樣的人生,
那個人生並不一定是要兩個人才能完成的,一個人的精采似乎也很不錯。


可是這些想法,總在看見對方一個哀哀的眼神或是淘氣的微笑後,又軟化了。


我並不會因為少了你而喪失生存的意義,沒有你,我依舊可以活得好好的。
我相信。
只是,我仍然希望現在的生活,有你參與。
這樣的理由,很單純,卻已非常足夠讓我繼續愛你。


儘管已漸漸邁向世故的那個世界,但,現在的我,還不想答這愛的是非題。
這是今晚我得到的一個關於愛情習題的,小小答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小宇 的頭像
    張小宇

    聽小宇說話~♪

    張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